就业情况 当前位置: 首页  删除栏目备份  就业情况

数学与信息学院软件学院 2018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


我院历来高度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严格按照学校的部署和要求,扎实推进和落实各项工作,坚持以落实学生就业工作为中心,依托学院良好的教学科研平台,紧扣产业发展需求做好人才培养的工作,形成了贴近行业需求,优化就业服务的“一体两特色、多措促就业”的工作模式,现将我院在就业工作过程中的做法与实施实效总结如下:

一、毕业生总体就业情况

(一)2018届毕业生基本情况

我院2018届共有9个本科生专业,33个班,学生共计963人,纳入就业方案923人。其中,国内升学51人,占比5.51%,与2017年相比,增长了0.8%,出国30人。截至831日统计,就业率为97.3%,略高于2017年同期就业率。违约率0.2%,暂缓派遣114人,占比12.32%,未就业21人。我院各个专业的就业基本情况见表1

  

数学与信息学院软件学院2018届毕业生就业概况表

专业

总数

暂缓

人数

参加就业人数

已就业人数

就业率

平均

薪酬

数学与应用数学

60

15

60

58

96.67%

4317.08

信息与计算科学

87

10

85

83

97.70%

6432.77

统计学

63

8

61

60

95.24%

4360.7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88

24

177

174

92.55%

6512.73

软件工程

[软件]

151

7

143

142

94.70%

7197.80

软件工程

104

8

101

100

97.12%

6939.21

网络工程

102

10

92

86

93.41%

7987.03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124

25

124

121

97.58%

5136.98

工业工程

84

7

80

78

95.24%

4309.00


通过对未就业成员的跟踪反馈,其未就业原因如下:(1)继续考研,或者计划出国深造;(2)继续考公务员,或者等待公务员的政审结果;(3)家庭情况较好,个人规划模糊,属于慢就业群体;(4)缺乏就业竞争力,主观上消极懈怠,成为毕业即失业的群体。

(二)毕业生地区流向

从地域角度分析,毕业生主要流向经济发展较快,就业机会多的地区。2018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广东省内,占比为89%;其次是北京市,占比2%;再次是浙江省。中部地区如河南、湖南地区有零星分布,西部地区的贵州、云南、四川、甘肃等也是零星分布,主要是生源地毕业生返乡就业。如下图1


1 2018届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

  

在广东省内,就业地区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与2016、2017年相比,相差无几,广州、深圳、东莞、珠三角地区仍是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其中就业地区为广州的人数为534人,在广东省内占比达到65.8%,超出一半。如下图2:


2 2018届毕业生就业地区广东省内地域流向

(三)毕业生行业流向

我院2018届毕业生的流向主要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占比为52%,超过一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是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软件工程[软件]、信息与计算科学等专业毕业生首选,这些专业的学生也占了我院的大多数。其次是教育行业,占比为13%,这部分的学生主要是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专业的毕业生,他们较多选择从事数学教育工作,如当教育机构或中小学数学老师。还有一个占比较大的行业是金融业,占比为11%,这个行业是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等专业毕业生较为倾向的选择,尤其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金融数学方向的毕业生,他们偏向选择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从事数据分析相关的工作。如下图3

  

3 2018届毕业生就业行业流向

  

从行业流向的角度分析地区的流向,我院2018届毕业生的流向主要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而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地区的计算机行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发达,就业机会多,所以这些地区也成为了毕业生流向的主要地区。

(四)毕业生单位类型流向

从就业单位类型上看,2018届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企业,其中国有企业的就业人数为114,占比12%,非国有企业包括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外资企业、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就业的比例为75%,相较去年上升1%,基本持平。继续升学出国深造的人数占比为9%,与往年相比,有所上升。出国的地区主要是集中在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的高校。本科毕业生去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以及自主创业的比例较低,不到1%,与我院往年的情况相似。如下图4:

  

4 2018届毕业生就业单位类型流向

  

(五)就业薪资情况

学生薪酬待遇合理,就业质量明显提高。本科毕业生总体平均薪酬集中在5000至7000元之间的共有474人,比2017年增加了62人,占本科参加就业人数的49%,比去年增加了5%;薪酬在7000元以上的毕业生达到了293人,占比30%。与2016、2017年相比,毕业生薪资有所增长,尤其是网络工程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大幅增加,增加较多的专业的平均薪资涨幅如下:软件工程271.21元,软件工程[软件]449.8元,信息与计算科学1235.77元、网络工程987.03元。各专业毕业生就业薪资水平相较往年的情况如下图5:


  

5 2018届毕业生就业平均薪资与往年对比


其中,工业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薪资水平出现下降的现象,这与专业实习期较长、本专业非常对口的工作缺口不大、专业就业选择多而不精、且今年较多同学选择回家乡就业相关。

二、我院2018届就业工作特色

(一)建设一个中心、两个策略、全员合力的就业服务体系

在就业工作中,我院树立起新的就业工作思路:第一,坚持一个中心,即以生为本,坚持以落实学生就业工作为中心;第二,采取两个策略——引进来和走出去,即引进企业开宣讲会,学院教职员工积极走出去,开拓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引进企业一线的资深hr,专业技术人员走进学院,讲解企业用人之道,鼓励学生积极走出去,积极投入求职市场;辅导员要吸收先进的就业理念,走出办公室,深入学生宿舍,了解学生群体求职动态,掌握学生求职中的问题,化解学生的就业困难;第三,整合三支队伍的力量,为求职的学生提供有效的服务。学院充分发挥全院教职员工的力量,为毕业生提供有效的就业机会,开拓和建设一批优质的教学实习基地,拓宽就业的途径;充分整合学院学生干部的力量,做到信息传递的及时、准确和到位,及时协助辅导员完成就业的相关工作;充分发挥校友在就业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调动有效的资源,为毕业生提供有效的就业机会;第四,尝试推进就业工作的四化建设——全程化就业指导、贴心化就业服务、精细化就业管理、动态化就业跟踪。

(二)紧扣市场需求,坚持人才培养特色

1.教—研—学相长,培养应用型的创新型人才

为适应就业新形势,我院结合自身特点,围绕人才培养这个根本任务,紧扣市场需求,实施质量工程,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确立了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从新生入学起,引进优秀的校友和行业中的优秀企业家为学生讲解行业发展动态、趋势,丰富专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目标,了解行业的发展动态;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因材施教,如在C语言程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开发出在线评判系统,整合其他高校有益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训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学生被动学向我要学的过程转变,同时又反过来促进教师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我院曹静老师、曾庆茂老师、王石安老师获评华南农业大学2017年度本科课堂教学十佳教师,曹静老师获华南农业大学2017学年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二等奖,李泽华老师获华南农业大学2017学年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三等奖。我院积极引导广大教师更新教学观念,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创新教学模式,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建设科学合理的教学团队,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以培育更多教学名师。

2.从市场需求着眼,培养视野宽广的外向型人才

学院以市场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依托阿里云与慧科教育集团建设的阿里云大学合作计划,充分整合学校与温氏集团的优势资源,在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开办“温氏阿里创新班”,2018级温氏阿里创新班平均录取分数为569,最低投档分565,同时为适应经济全球化需求,我院确立了面向国外、沿海、外向型企业的多层次、多规格人才培养方向,在2017年设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班】的基础上,2018年增设统计学【国际班】。2018年8月1日,学院邀请了美国纽约州立大学阿尔巴尼分校朱克和教授做系列讲座。通过不断扩大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高水平大学合作领域,在学院各类专业合作开展国际化人才2+2学分互认、双学位联合培养等项目,开展更多的合作交流项目,打通渠道,打造视野宽广的外向型人才。

(三)多措并举,确保学生全面顺利就业

1.依托专业竞赛,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学院坚持以课外科技训练和学科竞赛为载体,打造ACM—ICPC程序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java程序员竞赛、C语言程序竞赛等品牌。目前已经建立了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ACM的层级培养和选拔机制,2018年5月,我院学子组成的“华南农业大学Riser”战队在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中获南部赛区三等奖;在2018年第十六届“中智杯”广东省大学生设计竞赛中,我院学子组成的参赛队伍获得两项一等奖;2017年9月,我院学子组成的参赛队伍获首届中文人机对话技术评测用户意图领域分类比赛第一名,在2017年全国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我院学子摘获6银6铜。学院大力支持学生科技创新的建设,学院专门拨出经费,在院级层面,组织学生开展院级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与学校的校级、省级和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构建成一个完整的大学生创新训练体系;鼓励教师开展就业创业的指导研究,2017-2018学年发表就业创业相关论文5篇,申报就业创业相关课题两项,促进了学院就业工作的深化;学院大力支持大学生创新工作室和创业团队的建设,成立了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中心,推动了学生创业实践的发展,2015级软件工程专业林子森同学的初创公司目前估值数千万,已经申请4项发明专利,获得一项实用新型专利和七项软件著作权;2016级软件工程郭子轩同学参与的项目先后获得团中央“小平科技”创新奖,第十届全国“挑战杯”银奖、全国“互联网+”创业大赛银奖,中国青年报、广东卫视等20多家媒体对本项目团队进行报道。通过以上活动,我院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得到了明显的增强。

2.校企协同育人,增强学生应用能力

学院紧密结合行业的发展需求和学院专业学科的特点,积极开展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构建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平台,实施独特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应用水平。在与四川华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国家级人才培训基地)等一批稳定的高质量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合作的基础上,学院继续积极推进校企协同育人项目,于2018年与广州粤嵌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立项单位。此外,学院还组织“走进温氏”、埃森哲企业开放日等活动,带领学生实地感受企业氛围及专业应用。以此充分发挥校企双方各自的优势,依托公司在信息技术、科技创新、数据群量的特长,在教学模式、实习实训方面加强合作,提升大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共同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同时,我院大力支持和鼓励学生发挥技术专长,将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在2017-2018年度期间,我院学子注册或以合伙人形式参与成立的公司有5家。

3.模拟求职训练,提高学生求职能力

学生就业能力的不足,主要表现在言语表达能力、商务礼仪培训、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方面,模拟求职训练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实习就业。学院通过举办简历制作大赛,邀请企业领导及人力资源招聘经理为学生做关于IT行业就业和面试技巧方面的讲座,举行模拟面试,通过一系列的实操强化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简历制作及面试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求职能力,更好地把握就业机会。

4.就业信息全方位,丰富学生就业渠道

 针对IT行业人才需求的特点,我院按照走出去,引进来的思路,积极拓宽就业渠道。我院积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回访,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推荐合适的学生到单位就业,本年度共回访企业14家,推荐近100名学生到相关单位就业;积极引进企业来院开展专场宣讲会和专场招聘会,2017年10月,学院邀请18家公司在我院举行行业招聘会,向学生提供了975个与IT类相关的岗位;2018年3月,学院主动联系行业内的57家企业在我院举行行业招聘会,提供约1600多个相关的岗位;积极搭建就业服务平台,通过学院网站、微信平台、就业工作群、电子邮箱等信息化平台及时、精准传递就业信息。充分发挥校友资源,通过校友会开展了多种联谊、座谈活动,提供就业岗位和就业信息,支持就业工作。近年来,学院不断加大这方面的资源整合力度,挖掘潜力,拓展就业渠道,成效显著。

5.就业指导精细化,切实解决学生就业困难

针对就业能力较差的同学,仅进行统一能力训练是不够的,还应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更多地帮助他们查找和分析问题,给予指导,协助就业。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充分掌握学生就业动态,从学生大四开始就对每个应届毕业生进行摸查,了解学生就业意向,如考研、考公务员、出国、创业、就业等,对信息统计分类,并及时根据学生的最新就业情况做更新,充分掌握学生就业动态。

第二阶段分类座谈,在企业招聘陆续开始后,根据上一阶段摸查结果,统计出约有1/5的同学仍未有任何的实习或就业offer,针对不同的求职方向,分批召开交流会,通过座谈帮他们分析问题所在,也帮他们判断是否适合自己所选择的方向,同时让有相同求职意向的同学组队,尤其是走技术方向的,大家互相取长补短,一起研究,共同进步,更有针对性地去找工作,通过座谈对学生重新分类,再做工作,尤其是就业能力较弱的,进行个别辅导。通过座谈会,发掘出就业能力偏弱的学生,对这部分学生需要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就业指导工作。

第三阶段,针对上一阶段发现的学生,帮助学生分析寻找自身的亮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针对应聘企业的岗位需求协助修改简历,争取让学生获得面试和就业机会。

第四阶段,攻坚阶段,对就业困难的同学,除协助修改简历外,跟踪学生面试过程,帮助学生找出面试中的问题,跟踪学生的签约情况,及时出面跟公司了解情况,将工作做实做细。

三、我院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一)招聘企业与毕业生双向供求不匹配

通过每两周更新学生就业动态,发现存在一方面用人单位反映急缺员工,一方面学生却未有落实就业的情况。双向选择出现供求不匹配。就业信息需求量大与实际签约小的不同步性,导致就业指导难度加大。根据我院网站所发布的用人单位需求信息来看,在招聘高峰的10月、11月、12月以及3月间来我院单独召开宣讲会的用人单位近50家,说明用人单位的需求比较大,但是与之相对应,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实际签约水平却明显的不同步,远低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一方面用人单位反映急缺员工,一方面学生却未有落实就业,增加了就业指导的难度。

(二)学生的就业心态需合理引导

通过走访宿舍、企业,我院学生普遍存在就业不稳定、跳槽人数增多的情况,这一方面与毕业生职业规划不明确、就业存在跟风和茫然现象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已就业的毕业生不适应社会环境有关,反馈原因主要有“不适应公司氛围文化”、“待遇福利不满意”、“实际工作内容不符合预期”、“与同事上司有矛盾”、“加班太严重制度太苛刻”等,让部分同学工作不久就有跳槽的想法。“90后”目前已是职场的主力军,但过于年轻的“90”后追求大有不同,还不能适应脱离学校从事社会工作的环境,因而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解决就业不稳定的问题。

(三)个性化就业指导实现困难

集体求职指导与个别求职指导难以彼此兼顾。从开学初的就业指导需求调查情况来看,学生们普遍反映需要在面试技巧、简历制作、就业政策、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提供指导,学院根据学生的需求,邀请相关的专家和行业资深人士以讲座的形式对学生予以指导,但是学院学生基数大,各人的需求有些不一样,需要个体化的指导,对此需求暂时还无法满足。在就业情况摸查中,5%的学生表示就业屡屡碰壁,需要指导帮助,但个性化提供咨询和专业辅导目前较难实现,因而这一方面有待提升。

四、今后工作中的改进措施和工作思路

我院高度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以培养优质人才、提高就业质量为目标,依托学院良好的学科竞赛平台,实现以赛促教,竞教合一,切实提升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同时将完善毕业生管理制度和就业服务工作体系,进一步推进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接下来将按照以下重点,继续做好我院今后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一)提高就业指导精准度

继续积极调研并撰写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及时进行就业总结和分析;通过摸查、座谈会、学生求助等方式精准筛查就业能力较弱的学生;组织学院就业指导队伍对就业困难同学开展“一对一”的个性化精准帮扶,直接听取和解决困难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的需求与疑问,在分类指导、技能培训、心理咨询、求职补贴等各类就业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困难群体毕业生给予优先推荐,切实帮助学生解决经济上、心理上、求职技巧上的实际困难。同时组织学院就业指导队伍与用人单位座谈交流或聆听企业宣讲,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增强督导能力。

(二)强化就业体验与创业

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机制和以就业为导向的实习机制,通过实践或实习,提高毕业生对就业单位的认知,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加强中小微企业吸纳毕业生优惠政策宣传,鼓励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就业。积极组织开展培训、讲座、论坛等活动,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理念。积极组织开展创业比赛、项目路演、参观学习等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体验。面向创新创业学生开放实训室,加强校企创新创业合作,为大学生搭建更广阔的平台。

(三)加强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就业观念

在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帮助毕业生树立远大理想,以及养成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引导学生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努力做一个有担当的社会人才,把奉献作为永恒的追求。